首页
搜索 搜索
快讯 >

天天日报丨深度解析|这位患者来自2000多年前的东周,她到底得了什么病?

2023-07-06 13:19:26 大象新闻

河南一个村庄发掘出17座东周贵族墓葬,

多数墓葬有1到5具殉人,


(资料图片)

殉人人骨保存较好,

墓主却因朱砂腐蚀仅留骨粉。

殉人的身份信息、健康状况、生活环境如何?

考古工作者从骸骨上找到了蛛丝马迹。

多数墓葬都有1到5具殉人

宋庄墓地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宋庄村东,西距卫国故城约10km,2009年至201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对宋庄墓地M9墓室进行发掘)

“当时共发掘了19座墓葬,其中17座为东周贵族墓。这些墓葬除了出土有比较精美的青铜礼器、玉器和殉牲之外,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多数墓葬伴随有1到5具数量不等的殉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周研究室副主任高振龙表示,墓主骨骼由于朱砂腐蚀,保存较差,仅留骨粉痕迹,而殉人人骨保存较好,因此在整理的时候,便将这批殉人人骨移交至体质人类学考古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研究。

(宋庄墓地M9,X2为2号殉人)

“通过对这些殉人的骨骼进行鉴定,我们发现,淇县宋庄墓地的殉人以女性为主,男性较少;年龄最大者45到50岁,最小者8岁左右,绝大部分为青少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体质人类学实验室主任孙蕾说,九号墓中2号殉人是一名45到50岁的女性,在这批殉人中最年长,仰身直肢葬式,头西脚东。

殉人生前或已残疾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淇县宋庄墓地九号墓2号殉人的相关信息,考古工作者通过体视显微镜对她的牙齿进行了观察。“她的门齿和犬齿上有线性横沟,是牙釉质发育不良,这暗示她在幼年时期,身体长期营养不良。”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体质人类学实验室研究人员任婷表示,殉人的颅骨外壁有轻度多孔性骨肥厚,这说明殉人因缺乏营养或维生素导致了贫血。临床显示,类风湿患者常有轻度贫血。

通过观察骨骼,任婷还发现,该殉人的肩、肘、手腕、髋、膝、脚踝等多处关节面的骨质存在对称性侵蚀,而健康的骨关节表面是光滑、致密的骨皮质,因此初步判断她生前患有类风湿关节炎。

(肩肘关节的侵蚀)

(手腕关节的侵蚀)

为了进一步确定这一判断,考古工作者把肱骨、股骨、胫骨、距骨和跟骨带去了医院,给这位信息不多的“患者”进行了一次X线检查。“出现对称侵蚀的关节部位,经X光照射,关节附近的骨骼内部有明显的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相当常见。”任婷说。

(肱骨与胫骨的X光片)

任婷表示,肱骨头、股骨头的变形,也说明这位殉人生前很可能日常活动受限,丧失了劳动能力,甚至已经残疾。

殉人生前生活环境不尽人意

类风湿关节炎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共同导致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病与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苏晨皓表示:“中等以上体力劳动、居住环境潮湿、不良生活方式及感染疾病史都可能会导致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

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原因,任婷分析,淇县宋庄墓地九号墓2号殉人之所以会得类风湿关节炎,很可能与她长期劳作、生活条件不好、居住环境潮湿等情况有关。

殉人与墓主人关系扑朔迷离

这位殉人与墓主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考古工作者也对此充满了好奇。“因为其他墓葬的殉人大部分是未成年,而这位女性年龄偏大,还丧失了劳动能力,她的地位可能比一般的仆人高一些,但这也只是猜测,没有答案。”任婷认为,未来也许通过古DNA的检测可以知晓殉人与墓葬主人之间的亲疏关系。

以骨释古,寻骨觅踪。考古工作者通过观察、描述与统计分析,不仅可以探索某些疾病在历史上的起源和发展脉络,还可以进一步还原古人的生活场景、饮食结构、健康状况,为研究人类史、健康史、遗传史等提供了宝贵材料。探源中华文明,砥砺民族之魂。

新闻深一度:我国至少有500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当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病率如何?又集中在哪些群体?我们该如何预防?记者采访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病与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苏晨皓,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相关知识吧!

大象新闻记者程冰冰 谷艳敏 罗曼